
为追求时尚
一些年轻人
寒冬时节
依然短裙、九分裤穿着单薄
虽美丽却也十分“冻”人
老寒腿便主动找上门来

才30岁出头的邓女士以前不论深秋还是寒冬都穿得比较单薄,导致现在一遇到降温天气就出现下肢及膝关节发凉、 酸胀麻木、疼痛和行动不便等不适,即“老寒腿”发作,痛苦不堪,为自己种下的苦果懊恼不已。(江苏卫生保健)

冬三月,气候寒冷
自然万物处于藏匿状态
人体阳气亦多潜藏于内
《伤寒论》中有言“寒为阴邪,易伤阳气”
故风寒之邪侵犯人体
阳气卫外不固
而进一步侵袭
皮毛腠理、肌肉、关节、脏腑、经络等
致使全身气血运行障碍
便常发生
老寒腿、面瘫、感冒、心梗、痛经
等全身多系统疾病

36岁的王先生夜间下班骑电动车时未对头部采取保暖措施,不料被寒风吹成面瘫。(福州晚报)

50岁上下的高某,在气候寒冷的初冬清早出门遛弯后,便发生剧烈的脐周疼痛,经医院急诊判断其为急性下壁心肌梗死,及时治疗后方才脱离生命危险。(全科与心理)

冬季是呼吸系统疾病高发时期,天气渐寒,17岁的高中生晓晴(化名)因受凉患上感冒。起初,症状并不严重,但两周后,晓晴的咳嗽、咽痛等症状更加严重且高热不退。遂前往医院就诊,经检查,其病情已转为肺炎。(青春期健康)
另外研究表明,新冠病毒于冬季、气候寒冷时传播率较高(冯虹玫,尹立,孙羽,等.我国新冠肺炎疫情与气象条件的关系研究[J].中国医药导刊,2022,24(04):350-357.)

故冬季做好祛寒、保健十分必要
而冬季养生的关键
便是补一身之阳气
以温而不散、热而不燥为主
避寒就温,敛阳护阴
阴阳相对平衡
机体五脏乃能和谐

常言道“寒从足下生,下肢暖,全身益”
顾护机体阳气
最直接的方式就是
根据气候变化
及时添衣加被
注意保暖、防寒
也需坚持开窗换气
保持室内空气新鲜、流通

俗话说“冬天泡脚,丹田温灼”
足浴泡脚
对冬季祛寒养生具有重要保健作用
一、热水足浴护脚
根据自身状态可选用生姜、艾叶、醋、小苏打或其他中药掺于热水(42℃左右最佳)中,热水最好没过踝关节,于睡前泡脚15-30min,可疏通全身经络、气血,起到祛寒活血的作用。

“药补不如食补”
秋冬进补强身是民间习俗
二、膳食调养
1.当归生姜羊肉汤
准备一斤羊肉,切块炒熟后,加入当归三两、生姜五两,添加适量水,大火煮熟后,撇尽血沫,小火慢炖2h左右,日服1-2碗,具有温阳补肾、祛寒止痛之效。

2. 山楂核桃粥
将大米100克提前用清水浸泡好,然后与5个干/鲜山楂、3个核桃(取仁),一起置于砂锅中,加入适量水熬煮成粥,可根据个人口味加入适量糖或盐以服用。有调补肝肾、行气活血的作用,适合心脑血管患者于气候寒冷时节食用。

3. 桑葚桂圆饮
将适量桑葚干、桂圆肉加水煮沸,加盖15分钟即成,当茶饮。是补肝肾、健脾胃、养气血的冬季暖茶。

艾灸温通
可激发阳气、增强正气
促进气血流通,温养筋骨肌肉
三、艾灸、按摩
1.艾灸
“常灸足三里,胜吃老母鸡”,足三里穴可治疗胃痛、呕吐、腹泻等消化系统疾病,亦可温补全身阳气,提高机体免疫力。三阴交穴可补益脾、肝、肾三脏,同时治疗各种妇科疾病。常灸神阙穴、气海穴、关元穴,既能治疗腹部胃肠疾病,还可以治疗男科病和妇科病,以及泌尿系统的不适。




2. 午间按摩头皮
日间脑部血液量比夜间少1/5,于午睡30-40分钟后用手指按摩百会穴、风池穴、印堂穴,或用梳子梳头按摩头皮,能改善头部血液循环,消除疲劳和头昏现象。




四、合理的体育锻炼
如太极拳、八段锦、瑜伽、慢跑等运动量较小的体育锻炼,以身体舒适、微微出汗为度,既能提高机体关节的灵活性,又能激发体内阳气、强身健体。

冬季万物伏藏,活动趋向休止
人之阳气也潜藏于内
代谢也相对缓慢
故冬季日常养生宜顺应闭藏之规律
五、注意生活起居习惯
1.起居有常
冬季起居强调“无扰乎阳,早卧晚起,必待日光”,也就是说人在冬天养生需注意不要扰动阳气,早睡晚起可以养护人体阳气,保持温热的身体,使得头脑清醒,机智灵敏。

2. 精神调养
要做到“使志若伏若匿,若有私意,若以有得”,控制情志活动,保持精神情绪的安宁,含而不露,避免烦扰,使体内阳气得以潜藏。

冬季气候严寒
宜养精蓄锐、温补阳气为主
但调补需结合个人体质等状态差异
阴虚阳亢之人则不宜大补阳气
当机体出现明显不适
应及时就医
在专业医师指导下
进行准确、合理的救治
来源:本文专业知识由福建中医药大学李灿东教授、福建中医药大学附属第三人民医院陈淑娇主任医师提供